im电竞·(中国)官方网站营销人成功的关键:不懂行在产品为王的供给时代,懂产品才会卖,天经地义;但到了需求为王的内卷时代,过于懂行、过于专家视角,会把自己牢牢禁锢在行业、品类的框架内,选择行业通用的惯性打法,无法将自己代入真实的消费场景,挖掘到红海之外的增长机会。
如果现在还持有“我有经验,我是专家”的想法,就无法把握消费者真正的需求,也无法看到世界的发展与变化。所以,这种自以为是的想法要不得。
专家们想当然认为“消费者就是这样想的,世界就是我说的那个样子”、“这样做效果才好”,而且,他们还会主观臆断去收集一些自己认为对的信息,而无视所发生的变化。
对这一点im电竞·(中国)官方网站,尽管老板和管理者不一定承认,比如招聘JD上还是写着,希望候选人拥有**行业的经验。但一转头又会求助外脑,比如咨询公司、广告公司。
正好刚过了中秋,几年前的中秋节,网易上线了一款月饼,研发说用料非常好,味道众测下来也不错,价格上也有性价比。市场部要负责把它卖爆。
接到这个命题,作为一个产品专家,往往会从产品角度找思路:怎么去说明ta的原料好,怎么对比性价比……是不是?
但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,用户是怎么买月饼的呢?要么知名品牌、要么非常猎奇、要么……等着别人送。
于是,当时策划了一个活动:你所在的城市中秋当天下雨,月饼全额退款,还联合墨迹天气给大家搞了一个降雨预测图,呼吁最有可能下雨的地区赶紧来试一把im电竞·(中国)官方网站。
这个活动一出,月饼立马卖爆了还要加单。大家觉得,反正要买月饼,不如碰碰运气,如果天气不好没办法赏月,也不会沮丧,还能拥有一份幸运——月饼可以免单。
在我去小度负责市场的时候,当时的高管团队大部分都是技术直男,每次开会讨论产品时,简直烧脑,什么多模态、语义感知融合、全双工免唤醒、端到端……
我们的核心用户不是科技数码爱好者,而是买来给老人给小朋友陪伴的中年人,理解这个对他们买产品有用吗?
我们在四年多的营销里,没有做过一次和竞品对比的横测(数码产品惯用的方式),也没有去试图通过技术领先优势做自身的差异化。
我们的策略是:找到最大众的用户(甚至没有听过智能音箱这个品类)、走下沉策略,直接让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“聪明时刻”展示给用户,让他们了解,对小孩老人来说im电竞·(中国)官方网站,比手机好用还便宜。
不仅是CMO,对CEO和操盘手同样应该做到:减少对产品细节的无限纠结、克制自己不要过分关注竞品动作和彼此对比。
用户在产品评论里说什么、在社交平台说什么,甚至你的核心用户在关注哪些非产品相关的话题——这里藏着内卷市场里真正的机会密码。
最近很多品牌找我聊,我的感觉是:卖猫粮的伙伴眼里只有猫粮、卖投影仪的同学眼里只有竞品的投影仪——太危险了。
而事实是,大家喜欢李诞的闲聊才去小卖部里买吃的(就像去小酒馆聊天买点零食佐酒),对闺蜜机这个名字感兴趣所以愿意花重金领一个闺蜜回家,还有人喜欢蔚来出的小饼干因而去提车。
你应该高度关注和了如指掌的,不是产品的性能、型号、细节,而是每一款产品的成本结构和利润模型,渠道的费比和效率。
小度的品牌策略中,我们提出“陪伴在家”的主线,“陪伴”这个点来自于最早的工作经历,在2013年,我们负责网易云音乐从0到1的营销推广,发现:音乐在很多人的日常生活里,都扮演“陪伴”的角色。原因是:声音是天然具备陪伴属性的(不需要全神贯注,但声音在那里,就是一种陪伴)。
音乐如此,语音也是如此,它还能和你对话、回应、聊天……因此,在小度的推广中,我们没有选择家电产品的功能属性,也没有选择数码产品的科技引领式打法。而是把陪伴和用户故事这件事,讲深、讲透。
在这个策略的支撑下,产品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(天猫精灵有电商渠道、小爱同学有供应链和粉丝优势),它从4年的时间,一路做到全球市场份额第一,在营销上如果陷入行业思维,是不可能获得更大机会的。
比如现在做的APP产品增长。常见思路是做应用市场和各类广告联盟渠道投放,但竞品的预算是我们的几倍、几十倍,常年霸占各种入口和搜索抢量的阵地。
还是跨行业的思路,我们采取了内容营销驱动(抖红为主)的方式,用“信息流竞争”取代“搜索竞争”,把产品的核心卖点故事化——当你发现海投简历没有用的时候,好工作不在市面上流通,只能通过人脉和内推才有机会。
这个思路的驱动下,在现在app拉新成本高达大几十甚至几百的情况下,我们能做到10元以内(保持用户质量不变)。
最近也听到一个相似的案例,当竞品在小红书的预算极大碾压自己,应该怎么办?是不是应该把仅有的预算霸占好搜索入口。
要么换个讲故事的方式,用蚂蚁雄兵的方式来打自然流,要么换个战场——当这个行业的玩家都挤在这里,你还要继续挤得头破血流吗?
铃木敏文当时想创立SEVEN银行的时候,金融界的专家们认为是“外行人的异想天开”,但事实上,他坚定自己想法的原动力就是:在每个便利店里放一台更低价格的ATM机。结果,确实实现了以四分之一成本打造了店内的ATM。
过去几个月,有不少mkt的同学找我们聊,很多同学都觉得,找下一份工作的时候,最好不要换成陌生的行业,不然没办法继续累积或使用之前的经验。
行业本身都在变化,积累的行业经验又有多少价值?我做过音乐、跨境电商(母婴美妆为主)、社交 APP、自营电商、消费数码电子,招聘类APP,几乎每个形态和行业都完全不一样。但外行精神始终是重要的驱动力和破局点:
如佐藤可士所说,“只有那些让你感知到新奇的事物,才会带给你新的感动和发现。用外行精神去思考生活,就会获得新的灵感”。
至于稳定性,更是扯谈了,现在有哪个行业真正“稳定”?就算行业稳定,公司可能不稳,就算公司稳定,岗位也可能不稳。
在猫客厅举办的大大小小的各种课程、沙龙里,经常有跨领域的嘉宾给我很多启发和洞察,不仅是我,很多猫友也和我们表达过类似的感受。
品牌人可以多关注电商和运营的思路,电商也可以从品牌和公关领域得到不同的启发;哪怕在职场,创业故事可能会开启你对未来的另一种思考。